你的位置:首頁 > 新聞動態 > 行業新聞

中國橋梁發展點滴

2014-6-6 10:10:22點擊:

橋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摸索的結果,各種各樣的大橋記載著人類發展史上寶貴的財富。興建鐵路、公路、立交、渠道、管線等工程中,橋梁是跨越河流、峽谷或其它各種障礙物通濟利涉的工具。
我國橋梁發展的大致四個階段:
1. 西周、春秋時期
生產力落后,除了之前的獨木橋、汀步橋,更多的還是建造在窄河身、水流不急、地勢平穩地段的木梁式小橋,以及建造在河身寬闊、水流稍急的浮橋。
2. 秦、漢,包括戰國和三國時期
這是創建古代橋梁的發展時期,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,增添了石柱、石梁、石橋面等新構件。由于人類對磚的發明和以磚石結構體系的拱券結構的誕生,為后來拱橋的出現奠定了基礎。加之戰國時鐵器的出現,更加促進了石料在建筑上的利用,特別是維修費用少、使用壽命長的石拱橋的出現,在中國的橋梁發展史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件重大事件。此間的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。因此在使用建筑石料和出現拱券技術的秦漢,是推進橋梁發展重大革命的時期,大約到東漢時,梁橋、浮橋、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。
3. 唐宋,包括兩晉、南北朝和隋、五代
這期間是古代橋梁發展達到巔峰狀態,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與成就,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,都是此時創建的。工商業、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都是世界最先進的隋唐,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,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。東晉以后,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,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轉向長江流域,使這兩河之間的經濟獲得空前發展。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,又促進了橋梁的大發展。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的敞肩式石拱橋--趙州橋,首現北宋清明上河圖中的疊梁式木拱橋--虹橋,有萬民安樂之意用筏形基礎、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,是中國第一也是世界第一座啟閉式橋梁湘子橋。這些在世界上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的橋梁,尤其是趙州橋,西方世界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。
4. 元、明、清三朝
橋梁技術上沒有太大的突破。除了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、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,在川滇地區也興建了不少索橋,使得建造索橋的技術有所提高。這期間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,留下了許多橋梁修建的施工說明文獻,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。到了清末,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,又迎來了我國橋梁技術一次重大大革命。
到了近代,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,我國在橋梁建造、橋梁維修技術上不斷探索與創新,完成了許多在外看來不可能完成的建造奇跡,在中國大地上,幾萬乃至幾十萬坐大橋的修繕工作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。在橋梁同步頂升這一新技術誕生之后,現代立交橋的定期維修也以最小的代價順利完成。
中國古代橋梁介紹
世界歷代勞動人民建造的橋梁不計其數,有的已作為一種寶貴的旅游資源流傳至今,我們在這里為您介紹了一些中國歷史上最出名,在人類發展史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橋。

趙州橋:建于隋代(公元581-618年)大業年間(公元605-618年),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,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,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、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。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位于河北省的趙縣城南交河上,為一座空腹式的單孔圓弧石拱橋,橋面寬10米,兩邊42塊的橋欄板上,都有精刻的龍獸浮雕。

十字橋:十字橋位于山西太原市晉祠內主體建筑圣母殿前,北宋崇寧元年(1102年)建。橋梁為十字形。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,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、橫梁連接,上鋪十字橋面,魚沼飛梁,漢白玉欄桿,方磚鋪面,南來北往、東去西行的游人都可以通過。因這橋構造奇巧,民間傳說是魯班建造的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約15公里的晉祠內。橋梁為十字形,建于魚沼之上,又名魚沼飛梁。全橋由立于沼中的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,柱頂又有柏木斗拱與縱、橫梁連接,上鋪十字橋面,兩側有漢白玉石欄桿。被稱為“滬上第一橋”的放生橋,是朱家角的標志性古建筑。70多米長的五孔石拱橋,橫跨在漕港河(淀浦河)上,雄偉壯麗,巍然屹立了400余年。

安平橋:屬于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,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(1138),歷時十四年告成。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。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,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。位于福建省晉江縣的安海鎮,建于宋代,當地人俗稱“五里橋”。橋面由7條大石板鋪成,橋頭有五層六角磚砌成的寶塔一座,此橋為古代跨度最大的梁式石橋,有“天下無此長橋”的美稱。

廣濟橋,俗稱湘子橋,宋乾道七年(1171年)太守曾江創建,初為浮橋,由八十六只巨船連結而成始名“康濟橋”。 淳熙元年間(1174年)浮橋被洪水沖垮,太守常煒重修之,并創杰閣于西岸,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筑,至紹定元年(1194年)歷五十四年間,朱江、王正功、丁允元、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筑,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。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(1189年)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、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“丁公橋”。該橋是現存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。

盧溝橋: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(1189年),明正統九年(1444年)重修。清康熙1697年時毀于洪水,康熙三十七年(1698年)重建,坐落在北京廣安門西南約10公里之處,該橋因跨越在盧溝河上(今永定河)因而得名盧溝橋,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。盧溝橋全長266.5米,寬7.5米,最寬處可達9.3米。有橋墩十座,共11個橋孔,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,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,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。全橋均用白石建成,兩邊石欄雕柱各140根,石柱頭上雕有蹲伏形態各異石獅子485只。

鐵索橋:中國現存的古老鐵索橋之一。又稱瀘定橋。位于四川省瀘定縣城西,跨越大渡河。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 )九月動工,次年四月完工。橋凈跨 100 米,凈寬 2.8 米,橋面距枯水位 14.5 米。全橋共用鐵索鏈 13 根,,鐵鏈粗如碗口, 每根長150米左右,重約一噸,其中 9 根用作承重底索,上覆橫縱木板作橋面,可通行人、畜; 4 根用作扶手,布置在橋面兩側。

玉帶橋:玉帶橋位于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,建于清乾隆年間(公元1736-1795年)。該橋單孔凈跨11.38米,矢高約7.5米,全部用玉石琢成,橋面是雙反向曲線,組成波形線橋型,配有精制白石欄板,顯得格外富麗堂皇。此橋位于北京頤和園內,全橋用漢白玉石建成,拱圈為蛋形,兩側雕刻精美的欄板和望柱,通體潔白、線條流暢。遠望猶如一條玉帶點綴在碧波粼粼的昆明湖上,被游客贊為“海上仙島”

五亭橋:建于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,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,位于江蘇揚州瘦西湖內,橋基由12條大青石砌成,橋身為拱圈形。上建五亭、下列四翼,橋洞正側凡十有五,由3種不同的圈洞聯合,共有15孔,孔孔相通,橋上置有五亭,而且亭與亭之間又以廊相連。既有南方之秀,也有北方之雄。

風雨橋:坐落在廣西三江縣的程陽村邊的林溪河上,全橋為石墩木面瓦頂結合而成。橋上建有五座寶塔形狀的樓亭,可避風雨。整座橋無一鐵釘,全用桁槽銜接,它斜穿直套、縱橫交錯,十分精致牢固。坐落在廣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陽橋是風雨橋的代表。因橋上建有廊和亭,既可行人,又可避風雨,故稱風雨橋。這座橋建于1916年,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橋。其結構以橋墩、橋身為主的兩部分。墩底用生松木鋪墊,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,上鋪放數層并排巨杉圓木,再鋪木板作橋面,橋面上蓋起瓦頂長廊橋身。橋身為四柱抬樓式建筑,橋頂建造數個高出橋身的瓦頂數層飛檐翅起角樓亭、美麗、壯觀。五個石墩上各筑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,逶迤交錯,氣勢雄渾。長廊和樓亭的瓦檐頭均有雕刻繪畫,人物、山水、花、獸類色澤鮮艷,栩栩如生,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

五音橋:位于河北省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,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,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,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、商、角、征、羽五音,所以稱此為“五音橋”。

青青热久免费精品|中文自拍另类中文亚洲无线码|97久久久精品综合|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